教育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促进教育公平和创新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向。
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和核心力量,其教育信息化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提升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是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内涵和结构
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内涵
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是指高校教师在进行高等教育活动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传播、应用、创新、评价各类信息资源,实现优质、有效、创新的高等教学目标的综合素养。它不仅包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还包括对信息资源的筛选和评价,以及对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学科特点、学生需求、社会环境等因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结构
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动态发展的复合能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划分:
(1)技术层面。指高校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和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应用技能、多媒体制作技能、智慧课堂设备使用技能等。
(2)资源层面。指高校教师对各类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资源的获取、整合、开发、利用和评价能力,包括网络资源检索筛选能力、数字资源开发整合能力、智慧资源应用创新能力、资源质量评价反馈能力等。
(3)应用层面。指高校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优质有效创新的高等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包括课程设计与改革能力、教学方法与策略能力、教学评价与反馈能力、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等。
(4)态度层面。指高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态度和价值观,包括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对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和自信心、对信息资源的尊重和合理使用、对信息技术的持续学习和更新意识等。
二、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现状和问题
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和支持,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根据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显示,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水平为3.21分(满分5分),较2019年提高了0.17分,其中技术层面为3.29分,资源层面为3.18分,应用层面为3.16分,态度层面为3.22分。
从各项指标来看,高校教师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应用技能、网络资源检索筛选能力、课程设计与改革能力、对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和自信心等方面表现较好,但在多媒体制作技能、智慧资源应用创新能力、教学评价与反馈能力、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对信息资源的尊重和合理使用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问题
尽管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有所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层面。一方面,高校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均衡,有些老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缺乏对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的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对智慧课堂设备的使用技能不足,有些老师对智慧课堂设备不熟悉或不会操作,导致无法充分发挥设备的功能和效果。
(2)资源层面。一方面,高校教师对数字资源开发整合能力不强,有些老师缺乏数字资源开发的知识和技巧,或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数字资源开发,导致无法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对智慧资源应用创新能力不足,有些老师没有充分利用智慧资源如智慧课件、智慧实验室、智慧图书馆等进行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导致无法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3)应用层面。一方面,高校教师对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能力不够,有些老师没有充分考虑自己所授专业或学科特点的教育信息化需求,或者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水平进行信息技术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应用,导致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之间的融合不够;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对教学评价与反馈能力不足,有些老师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或者没有及时收集和处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建议,导致无法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4)态度层面。一方面,高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深刻,有些老师认为教育信息化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的转变,或者认为教育信息化只是一种技术问题,而不是一种教育问题,导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对信息资源的尊重和合理使用意识不强,有些老师在使用信息资源时没有遵守知识产权和版权法规,或者没有注明信息资源的来源和引用方式,导致造成信息资源的滥用或侵权。
三、优化提升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研究方法和策略
针对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优化提升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建议:
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评价体系
评价是提升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反映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现状和差距,激发高校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的动力和意愿,促进高校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素养。具体来说,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评价目标。评价目标是指评价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评价活动的指导原则和依据。评价目标应该符合国家、地区、学校、专业、个人等多层次的需求,同时也应该考虑到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结果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2)确定评价内容。评价内容是指评价活动所要考察的具体项目或指标,是评价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范围。评价内容应该涵盖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各个层面和维度,同时也应该体现出高校教师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3)选择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是指评价活动所采用的具体手段或工具,是评价活动的具体形式和方式。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灵活化、科学化,既要考虑到客观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等评价质量的要求,也要考虑到教师、学生、管理者等评价主体的参与度、满意度、反馈度等评价效果的要求。
(4)制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指评价活动所依据的具体规范或准则,是评价活动的具体依据和判断。评价标准应该客观公正、适用合理、动态更新,既要符合国家、地区、学校等不同层次的规范和要求,也要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特点和需求。
(5)分析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是指评价活动所得到的具体数据或信息,是评价活动的具体输出和反馈。评价结果应该及时反馈、全面分析、科学利用,既要为高校教师提供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依据和指导,也要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构建多元化的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体系
培训是提升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构建多元化的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体系,可以有效地提供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和平台,促进高校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素养和水平。具体来说,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活动。培训活动是指针对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具体内容和项目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和训练过程,是培训体系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形式。培训活动应该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等多个层次,涵盖基础性、专业性、前沿性等多个方面,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需求的高校教师。
(2)建立多渠道的培训平台。培训平台是指为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的具体载体和工具,是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辅助手段。培训平台应该包括线上平台和线下平台两种形式,利用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云技术等实现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协作创新等功能,同时也利用实验室、工作室、示范中心等实现实践操作、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功能。
(3)形成多主体的培训模式。培训模式是指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活动中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方式,是培训体系的重要特征和影响因素。培训模式应该突破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或单一授课式,形成多主体参与协作式或多元互动式,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专家学者、教育机构、教师团体、个人教师等各个主体的作用和优势,实现资源共享、经验交流、知识创新、能力提升等目标。
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因素,提升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和迫切需求。